
交響詩篇《土樓回響》是由中國著名青年作曲家劉湲以客家歷史文化為題材,反映客家人性格、生存、奮斗、發展等綜合性的宏大、壯麗的史詩篇章。這首交響曲在客家人大聚會上首演,并榮獲了首屆金鐘獎器樂作品金獎。
全曲共分五個樂章,分別是《勞動號子》、《海上之舟》、《土樓夜語》、《碩斧開天》、《客家之歌》。五個樂章像一部壯烈的史詩,作曲家用客家的山歌作為基調,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那深遠甚至有些凄涼的歌聲,用樹葉吹奏的樂曲,整體的山歌合唱······成為整部作品中重彩濃墨的重要篇章。
作品以勞動號子的雄渾,以開天辟地的壯烈,表現了客家人為了生存,遠離中原家鄉,用他們頑強的精神,與生活抗爭,在世界各地留下了他們奮斗的足跡,而以他們智慧和力量為代表的土樓,更成為世界奇跡??图胰怂寄罴亦l,熱愛家鄉的情感在樂曲中也表現的淋漓盡致。
第一樂章:勞動號子
由長號奏出只有兩個四度音程的“客家號子”主題是從客家山歌“新打梭鏢”中提煉出來的,它淳樸而執拗,和銅管與打擊樂一唱一和的方式,體現了民眾以勇猛堅定的力量修筑土樓,并體現了勞動團結、勇往直前的精神…我的眼前會出現那些強壯的赤膊漢子在勞動號子的統一節奏里齊心合力用生土打夯的形象。
有道是:客家自古出中原,斗轉星移往南遷,心齊同把土樓建,勞動號子穿云天。
(第一樂章——勞動號子)(第一樂章——勞動號子)第二樂章:海上之舟
音樂此起彼伏,洶涌澎湃,表現了一葉扁舟在滔天巨浪中拼死搏斗的英雄形象,也是遠渡重洋的客家人在陌生的他鄉頑強奮斗的形象,不時還可以聽到“客家號子”的呼喚。在大海被征服之后,遠處飄來了一首親切的“過番調”(摘選):阿哥出門往南洋,飄洋過海出外鄉;祝哥身體要保重,家中還有老爺娘,離鄉背井望春光。阿哥出門往南洋,兩人情份要久長;堂上雙親我孝順,一切事情我擔當,親哥在外莫思量。
那正是:迎風斗浪涉重洋,血汗造就客家郎,生死全憑真勇氣,一曲山歌牽肚腸。
(第二樂章——海上之舟)(第二樂章——海上之舟)客家山歌·過番調第三樂章:土樓夜語
這是一首土樓“母親”與海外游子表述思念的深情夜曲,兩支長笛的重奏,柔和地奏起一首富有閩西風味的“搖籃曲”,遠處的梆子與更鑼的回應,會令人想起中原鄉村的更夫夜巡,之后英國管又唱出了一首婉轉深情的山歌;鐘琴叮叮咚咚地數著天上的星星;大管與單簧管的對話傾訴著思鄉念祖之情,低音黑管好像老人們在念叨那不堪回首的遷徙路上的艱辛,遠處傳來了小號奏起的“客家號子”,象是兒女與母親的遙相祝愿和夢中相會,激情的高潮傾訴著說不完的酸甜苦辣,然而,一曲哀惋的樹葉吹奏,又將母親帶回到現實的山邊。
那正是: 土樓有方也有圓,月兒常缺也常圓,祖地改顏親人喚,清風明月寄思念。
(第三樂章——土樓夜語)閩西風味·客家山歌(第三樂章——土樓夜語)樹葉吹奏
第四樂章:碩斧開天
在這里“客家號子”主題化為充滿動力的粗獷主題,揉進了客家人蓬勃蒼勁、生生不息、勇于開拓的大無畏精神和魄力;響亮的鑼镲大鼓表現了耍龍舞獅等富有活力的熱烈場面,中段音樂抒情委婉,又會使人聯想到客家人崇文重教,尊祖念根的細膩感情。
有道是:客家山歌飛南洋,中原文化傳四方,耍龍舞獅新天地,碩斧開天豪氣壯。
(第四樂章——碩斧開天)(第四樂章——碩斧開天)客家號子(第四樂章——碩斧開天)“洋為中用”的民間特色(第四樂章——碩斧開天)客家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