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是媽媽的故鄉,暑假我和媽媽一起回成都看望外公外婆,媽媽帶我參觀了成都博物館,讓我了解了成都的歷史文化,讓我對成都的歷史發展有了更多的認識。成都還有很多值得一去的地方,杜甫草堂、武侯祠、寬窄巷子、金沙遺址博物館……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成都博物館。
四川平原的水源環境
了解四川成都古城的崛起,人文初興
觀賞出土的文物,更真實的走進歷史的長河里~
西蜀稱天府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三國時期,劉備立漢,諸葛亮治蜀。四川近代史抗戰期間,共有350余萬川軍出川抗戰,約占全國出兵抗戰軍隊總數的1/5,是除國民黨中央軍外的第一大地方武裝,幾乎參加了抗戰中的所有大型戰役??谷諔馉幦姹l后,川軍以貧弱之師在歷次大會戰中,戰績卓著,給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成為人所稱道的鐵血之師。抗戰時期,川軍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居全國之首。為抗日,川軍執行了蔣介石“軍隊國家化”的指令,接受了國民政府的整編。而一心想插手四川的蔣介石以幾道軍令,把剛出川的川軍分得個七零八落。從此,川軍的足跡遍布了全國的抗日戰場,幾乎所有的對日大會戰中,都有川軍將士的身影。民族危亡之際,他們以國家利益為重,深明大義,忍辱負重,慷慨赴死,以劣勢武器,無數次與裝備精良的日軍進行殊死決戰。根據國民政府統計,川軍在抗戰時期的傷亡人數約為全國抗日軍隊傷亡總數的1/5,居全國之冠!川軍前腳出川抗日,國民政府后腳遷都到了重慶。到國民政府還都南京,近8年時間,四川一直承載著各種超負荷的負擔。四川人民卻始終毫無怨言,一邊節衣縮食、勒緊褲帶支援政府抗戰,一邊含淚把近300萬子弟再送前線。不忘歷史,牢記過去,是無數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向英雄致敬!成都皮影又稱燈影戲,是四川皮影中最具代表性的漢族民間藝術品種。屬四川西路皮影,古樸、莊重、典雅、大氣的造型特點在中國民間藝術中獨樹一幟,它美觀華麗、雕工精致、線條流暢,設色古樸不失鮮艷,其大氣、典雅的特點,給人以智慧和深邃感覺。皮影的造型全靠手上功夫,從一張牛皮雕刻成千萬美麗的影子,再幻化成百千感人的故事,小小的影子既能讓人悲憫劇中人,也能跟隨它一起歡天喜地的迎神祈福。成都皮影戲是中國皮影戲種類中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藝術成就的漢族民間藝術品種,也是中國皮影戲流派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其獨特精美的人物造型、高亢嘹亮的唱腔,形成了成都皮影戲既大氣活潑又細膩婉轉的藝術風格。成都皮影戲的唱腔跟川劇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分為昆、高、胡、彈、燈五種聲腔,表演時演奏的樂器有鑼、鼓、二胡、三弦、嗩吶和梆子等。演出劇目有各朝歷史劇、神話傳說、經典名著以及詼諧的地方劇目,藝人們有“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國”之說。成都皮影戲的歷史十分悠久,但它真正在民間普及,還是在清代以后。明末清初,張獻忠、劉文秀等農民起義軍把湖北皮影帶到川北地區。清朝康熙年間,吳三桂的軍隊又把云南皮影帶入四川。同時,隨著清朝初年“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的影響,很多民間藝術都在四川這塊富饒的土地上相互碰撞,生根開花。尤其是從東部和南部進川的外省皮影戲,經與四川原有的皮影戲結合以后,首先在川北廣袤山鄉繁榮興盛起來,形成了一種老藝人口耳相傳的川北“土燈影”。清朝乾隆年間,號稱“渭南影子”的陜西皮影又從北部傳入川北,跟當時的川北“土燈影”一起流傳到四川盆地的腹心地帶成都平原。到咸豐年間,成都地區的皮影藝人充分汲取“渭南影子”和川北“土燈影”的優點,創作出被外國人譽為“最復雜的皮影”的川西影戲成都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