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nrztf"><nobr id="nrztf"><meter id="nrztf"></meter></nobr></form>

    <address id="nrztf"></address>

      您的位置:首頁 > 美食 > 元上都(擁有偉大文明的元上都遺址)

      元上都(擁有偉大文明的元上都遺址)

      元上都(擁有偉大文明的元上都遺址)

        

      元上都遺址是國家 4A 級景區,進入景區放眼望去,映入眼簾的是一片茫茫的草原,與周邊的風景一樣,并無出奇之處。一點一點的走近它,一點一點的了解它,一點一點的感受它,就會覺得它不但出奇,還令人驕傲,令人震撼,令人感嘆,令人惋惜,覺得它被評為5A亦不為過。


      元上都,是一座擁抱偉大文明的遺址,是世界文化遺產,是我國現存最好、規模最大的一處古代都城遺址,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第一座都城。遺址座落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閃電河北岸,分布面積18平方公里,是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于1256年至1259年在漠南地區興建的一座城池,當時命名為開平府。1260年,忽必烈在此登基稱汗,開啟了中國元朝歷史長河。1263年,元朝將開平府升為都城改名上都。1266年,元朝在如今的北京興建大都,大元王朝實施了兩都巡幸制。元上都既是元朝皇帝夏時的避暑勝地,也是那時中國乃至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1358年,紅巾軍攻克上都,使其在戰火中被焚毀;至1368年,又接連不斷地經歷了幾次戰火后,上都就只剩了臺基廢墟;2012年,元上都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元上都由宮城、皇城和外城三部分組成,宮城是全城的核心。


      元上都城外山頭上建有烽火臺。因其四周環山,地位較低,常見洪水,忽必烈派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設計,并責成他主持在北門外的龍崗下修建了攔洪大壩和鐵幡竿渠,這個著名的水利工程,是我國北方草原唯一一處保存完整的大型泄洪水利工程。

      中國歷史上領土面積最大的時候在元朝,它北至陰山以北,南至南海諸島,東北到今庫頁島,西北達到新疆、中亞地區。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東北地區、臺灣部分島嶼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統治范圍之內,疆域空前廣闊。


      一個值得關注且讓人折服的事是:北京元大都中軸線偏離子午線兩度的原因,是因當年忽必烈在北京建大都時,以元上都為根基,將北京大都的中軸線和內蒙的上都中軸線放在了平行線上。



      遺址大門

        元上都景區的大門很特別,簡單的只是一個低矮的折疊式滑道門,其旁除了供滑道門使用的幾個小方形建筑外,只有一個用來售票的白色蒙古包,門旁沒有圍墻,門前除了幾個蒙古包外,就再也沒有其它任何建筑物了,就連常見的景區名碑都沒有(一塊巨大的名碑也設在了數里之外的丁字公路口)。簡單的設施,給人帶來了不簡單的感覺。


      景區大門及蒙古包

      售票處

      遺址廣場

        遺址廣場設在了大門里面,步入景區大門后要走一段較長的路方能抵達。這里有忽必烈征戰群雕、巨大的橫畫軸式樣元上都情況簡介和幾個有些特別的蒙古包等設施,也是觀光車的乘車處。


      步入大門后看到的廣場及上都遺址

      忽必烈征戰群雕

      忽必烈:生于1215年,卒于1294年。他是大蒙古國第五代可汗,元朝的創建者,成吉思汗之孫,托雷之子,蒙古語尊稱薛禪皇帝,廟號世祖,號圣德神功。他為藩王時就“恩大有為于天下”,受命總領漠南漢地軍民事,建開平府。1253年率軍征云南,滅大理國。1260年在開平即汗位,1271年建國號為大元,1279年滅亡南宋,建立起空前一統的元王朝。他建立的元朝,對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都有深遠的影響,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著名帝王。

      橫畫軸式樣元上都情況簡介

      格?;?/p>

      不知名的花

      走在明德門前的御道上回望遺址廣場及景區大門

      皇城

        皇城位于元上都的東南角,為正方形建筑,邊長1400米,城墻由磚石壘砌,寺廟、國學建筑位于其中,城四面各開一門,門前均有翁城?;食?、宮城和外城的三重城墻外均設有護城河,為的是解決上都地處濕地引起的內澇,同時也兼具了防衛功能。明德門翁城前的皇城護城河為木樁護堤。

      明德門

        明德門既是從御道進入元上都的第一座城門,也是皇城正南門,位于皇城與宮城的南北中軸線上。門道總長24米,寬4.7—5.7米,兩側的墻體用磚石壘砌,券頂坍塌,券門處留有高約7米的城門坍塌后的建筑殘跡。門外設有長方形的翁城,東西寬63米,南北長51米,墻體由塊石包砌。翁城門道長12米,寬3.5—3.8米,正中立有石柱,即將軍石。門道兩邊現存石質排叉柱和木門拴基石等遺址。

      元上都現存門13座,其中有宮城門3座,皇城門6座,外城門4座?;食情T和外城門均建有翁城,東西向翁城為馬蹄形,南北向翁城為長方形。


      明德門前的外城御道:昔日兩旁應有著林立的房屋。

      位于御道旁的兩塊有著小圓孔的石碑:一塊完整的立著,一塊殘缺地倒在了草叢中,這是栓馬石嗎?

      明德門越來越近了

      門前的護城河早沒了水,并淹沒在了草叢里。

      翁城城門

      翁城里

      明德門

      玻璃下的原始門道面

      門旁城墻

      回望明德門

      昔日皇城區域內的建筑都消失在了茂密的草叢里

      宮城

        宮城是皇帝朝政和起居的活動空間,位于皇城中部偏北處,與皇城構成“回”字形格局。宮城呈長方形,東西寬542米,南北長605米,總面積約32公頃。全城共設3門,南為御天門,東、西兩側分別為東華門和西華門,城北不設門,在宮城北墻建闕式建筑(穆清閣),與宮城正中的方形臺基(大安閣)和御天門共同構成宮城的中軸線。城內分布30多座院落和大型建筑遺跡,見諸于史籍記載的其它宮殿樓閣的名稱有水晶殿、鴻禧殿、香殿、萬安閣、統天閣等,城四隅建有角樓。

      御天門

        御天門是宮城的南門,和明德門一樣位于皇城和宮城南北中軸線上,該門為磚石壘砌而成,門外設有翁城,是當年百官聚集、奉旨聽命之處。


      前往御天門

      踏上前往御天門的木棧道

      御天門就在眼前了

      回望明德門

      御天門

      宮城區域路標

      大安閣

        大安閣基址位于宮城的正中心,平面呈“凸”字形,長寬各30余米,底部由條形砂巖圍成。大安閣建于1266年,是元上都的正殿,也是元上都的象征,為當時皇帝舉行重大朝政典禮之地。歷史上在大安閣發生的五位皇帝登基、忽必烈會見馬可波羅、忽必烈接受南宋君主朝降等大事件,對中國和世界歷史均具有深遠的影響。


      大安閣復原圖及簡介。復原圖上的大安閣顯既高大,又美麗。

      大安閣基址正面觀

      大安閣基址上面觀

      大安閣基址后面觀

      漢白玉雕龍柱:出土于大安閣,柱上有兩條龍,龍頭朝下、龍尾向上交纏于一起,非常精美,游客看到的是如真一樣的復制品,真品現藏于正藍旗博物館。

      從大安閣前往穆清閣的小路

      穆清閣

        穆清閣基址位于皇城與宮城中軸線上,現存臺基高約8米,東西寬137米,南北長67米,總面積9180平方米,臺基平面呈“凹”字形,基上曾建有大殿與東西兩翼的配殿,呈“闕式建筑”形式。穆清閣是宮城內體量最大的建筑,是皇帝宴樂、議事與居住的大型宮殿。


      站在大安閣基址上看遠處的穆清閣及宮城北墻

      穆清閣全貌

      東側基址正面觀,其上有個敖包

      柱基

      近觀墻體

      西側基址側面觀

      手工作坊:是宮城內較大的一處遺址,保存較為完整,其中的墻壁、石磨清晰可見。

      石磨

      墻壁

      這個有圓孔的基石不知是做什么用的

      俯視手工作坊

      西側基址

      位于基址西側的觀景平臺

      位于基址東側的敖包

      俯瞰前方的大安閣

      東側基址

      宮城后城墻遺跡

      用鏡頭拉進的西側山峰

      昔日宮城區域

      遠處的工廠

      站在穆清閣基址上,望著藍天白云下的都城遺址,真有種“白云千載空悠悠”的思緒。

      周邊的草地及山峰

      外城

        外城呈正方形,四面皆為2220米,墻體由黃土夯筑。外城北部是皇家園林,南部則是市井林立的街道和院落,如今能見到的是金蓮川草原和流淌其間的上都河。

      上都河

        上都河也叫閃電河,流程82公里,流域面積1325平方公里,是灤河(古稱濡水)水系在內蒙正藍旗境內的名稱,是當地草原生長和牧畜飲水的重要來源,被當地蒙古族牧民尊為“圣水”。


      能游覽上都河和金蓮川棧道,得益于自己的一個決定:返程沒做觀光車。因觀光車只在明德門與御天門之間的停車場???。獨自一人走在御道上,往來車輛時不時的從身邊駛過,顯得自己有點另類,但這感覺卻很舒服,因能更好地感受遺址的魅力。

      天藍藍,水藍藍。

      野鴨子自由自在的在水里覓食著

      天上的云似一只正在飛翔的大鳳凰,是忽必烈派來查看他的上都城嗎?

      一片烏云飄來映在水里構成的意境,讓人想到了忽必烈征戰的場面……

      變幻的是風云,不變的是上都河。眼前河水靜靜的,不像長江那樣奔騰咆哮,但仍讓人有“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之感慨!

      日夜流淌的河水,帶走了昔日的繁華,卻帶不走昔日的歷史。

      這里的輝煌,這里的文明,留在了這片土地里,留在了河水里,留在了歷史歲月里。

      金蓮川棧道

        “金蓮川”,原名曷里滸東川,每到夏季,開滿金蓮花,遠望如同金色的海洋,綿延分布于灤河上游的上都河兩岸,東西長60公里,以元上都遺址所在地為最寬,約5—6公里。


      金大定八年(1168年)五月,金世宗以“蓮者連也,取其金枝玉葉之意”,將曷里滸東川命名為金蓮川;元憲宗元年(1251年),忽必烈受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南下駐帳于此,廣征天下名士,建立了著名的“金蓮川幕府”。


      金蓮川草原曾經是中國遼、金、元三代帝王的避暑勝地。



      棧道位于明德門前御道的東側,有入口,有出口,不用走回頭路。

      這里應是外城或城外的所在地

      在棧道上看到的明德門和御天門

      八月下旬的草地大部分都黃了

      天高云淡,草原的初秋別樣美。

      觀景平臺

      不是金蓮花盛開時節的草原上,仍有一些野花盛開著。

      景區邊上有個小村落

      蒼穹下的蒙古包十分醒目

      空曠草地山上生長著的兩棵樹分外吸睛

      一個人正走在天空與草地形成的水平線上,剛剛越過了一棵大樹,看著眼前的畫面,感覺在天地之間人是那么的渺小。

      獨自一人走在這條通往草地深處的棧道上,會產生許多的遐想……

        

      看著眼前茫茫的草原,想著這里曾經是一代帝王的都城,曾經是世界都為之矚目的地方,《江山無限》里的歌詞就閃現在了腦海里:“千古帝王 ,悠悠萬事,功過自有百姓言”。

      攝于2020年8月21日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亚洲高潮喷水av,国产第一9久久免费直播精品,我和岳交换夫妇爽

      <form id="nrztf"><nobr id="nrztf"><meter id="nrztf"></meter></nobr></form>

        <address id="nrztf"></address>